熱點資訊

咨詢熱線:
13922883095
QQ: 272776568
地址: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沙一西部工業區
工業影響經濟增速 2018江蘇提出積極推進智能制造
地方“兩會”正陸續閉幕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,今年東部地區“兩會”部署2018年工作時,普遍強調大力發展實體經濟,促進創新創造,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業等。
天津提出實施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,積極發展智能制造、服務制造、綠色制造。江蘇提出創建一批示范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,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領軍企業,提高制造業智能化、數字化、網絡化水平。
廣東提出出臺建設制造強省的政策措施,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。浙江提出以工業互聯網、企業上云、智能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新增10萬臺工業機器人,建設一批“無人工廠”和“無人車間”。
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指出,東部地區大力發展的智能制造和傳統制造業不一樣,比如上海不會再發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消費品制造業,而是發展像大飛機等高科技含量制造業。
“這些大項目也會帶動周邊地區的制造業發展。上海發展高科技制造業,有利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。”劉奇洪說。
東部2017年經濟分化明顯
根據各地統計公布的數字,2017年東部經濟出現了較大分化。
廣東、北京2017年經濟增速為7.5%、6.7%,與上一年一致。浙江、上海2017年經濟增速分別為7.8%、6.9%,高于上一年0.3、0.1個百分點。河北、天津、山東、江蘇、福建、海南2017年經濟增速分別為6.7%、3.6%、7.4%、7.2%、8.1%、7%,分別低于上一年0.1、5.4、0.2、0.6、0.3、0.5個百分點。
工業增速影響了經濟增速。比如上海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6.8%,比上一年高5.7個百分點。浙江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8.3%,比上一年高2.1個百分點。但是天津、河北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2.3%、3.4%,相比上一年的8.4%、4.8%有所下降。
上海市統計局副局長湯匯浩此前指出,2017年上海第二、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.8%和7.5%,改變了前些年第二產業拖后腿的現象。工業生產呈現2011年以來最快增速,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.8%。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速高出全市工業平均水平,比如新能源汽車等。
“(上海)除了經濟發展比較穩定,我們更加關注結構的優化。2017年經濟結構更優,主要反映在產業結構優化和三大需求共促增長。”湯匯浩此前說。
數據顯示,2017年上海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8.7%,增幅高出全市工業1.9個百分點。另外新能源汽車、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造業發展良好。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,完成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2.6%。
上海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(制造業部分)完成工業總產值1.05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5.7%,增幅同比提高4.2個百分點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,上海此前提出了“守住工業規模底線”(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25%的份額)的要求,避免產業空心化情況發生。
山東省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6.9%,高于上一年0.1個百分點。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魏華祥在1月22日的新聞會上指出,2017年,山東全省工業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帶動下,整體呈現提質增效、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。
2017年前11個月,山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1.6%,預計全年工業利潤也會保持在11%以上,而2016年工業利潤只增長了1.2%,2015年同比下降1.6%。
據悉,山東2017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在10%以上,遠遠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,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%,已經取代資源能源類行業,成為山東省工業增長的主引擎。
中國社科院工業所研究員葉振宇認為,各地工業發展仍有差異,比如上海一般制造業在外遷,但是在發展高科技的制造業方面,可以提供一些高端設備制造的示范。
2018年強化智能制造
2018年,東部各地對于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業著墨很多。
天津提出要使先進制造業比重提高到60%以上。為此提出推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繼續實施新一輪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行動,累計6000家以上企業實現轉型。
江蘇提出積極推進智能制造,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企業集群,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、智造轉變,江蘇速度向江蘇質量、效益轉變。
浙江提出制定實施3000個“浙江制造”標準,新增10萬臺工業機器人,建成300個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,建設一批“無人工廠”和“無人車間”,推動八大萬億產業、軍民融合產業、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,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。
廣東提出開展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,全年新增應用機器人2萬臺左右,同時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,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,實施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,引導8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,培育3個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,打造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。
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聶獻忠認為,目前各地都在加快經濟轉型,原先的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維持,不過發展智能制造需要有產業基礎,難以一蹴而就。“技術儲備需要時間,有的高精尖產業,可能需要10年時間。”他說。
劉奇洪指出,各地在發展智能制造方面差異較大,比如廣東消費電子產品較多,蘇州、無錫等地物聯網產品較多,上海主要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。
各地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發展智能制造業,“比如天津可以承接北京的一些科技制造業,因為天津過去有制造業基礎,雄安新區也沒有定位去發展一般制造業,這給天津提供了機遇。”劉奇洪說。